掩面大哭什么意思-掩面大哭典故介绍
三国时期的王允和貂蝉联手施展连环计,旨在借吕布之手铲除董卓。王允巧妙地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却又将其送入董卓府上,以此离间两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成语“掩面大哭”便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背后的典故和故事发展。
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回中,描述了这一事件的详细过程。当董卓问及貂蝉与吕布的关系时,貂蝉巧妙地利用自身处境,谎称遭受吕布的威胁,以此引发董卓的同情。董卓愤怒之下,试图将貂蝉赐给吕布,但貂蝉坚决拒绝,声称宁愿死也不受辱。这一幕紧张而刺激,展现了貂蝉的智慧和勇气。接着,在董卓的怀抱中,貂蝉掩面大哭,指责这是李儒的计谋,意图挑拨离间。董卓虽然愤怒,但也对貂蝉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历史事实与小说情节有所不同。虽然王允确实成功地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关系,但并非依靠貂蝉的计策。貂蝉这一角色实际上是元代杂剧中的艺术形象。真正的历史中,王允靠的是与吕布的特殊关系以及董卓自身的暴虐性格来离间两人。吕布与董卓之间的裂痕主要源于董卓的性格和行为。而王允则趁虚而入,说服吕布铲除了奸贼董卓。
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巧妙地设计了许多情节转折。当有人提议将貂蝉送给吕布时,董卓一开始表示赞同,但貂蝉的言辞又让董卓改变了主意。这个细节展现了董卓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他的命运。正因为他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了他难以成就大事。
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无论是王允的智谋、貂蝉的勇气还是董卓的暴虐性格,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更是增加了故事的和丰富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通过“掩面大哭”这一成语的运用,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冲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也为故事增添了和丰富性。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事实,这个故事都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